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宝”类货币基金在今年以来迅速壮大,这其中不可忽略的是,银行的“觉醒”正在带来更多的“宝宝”,因而成为一股重要力量。
2017年是货币基金高歌猛进的一年。
尽管流动性新规从各方面加强了对规模持续扩张的货币基金监管和流动性风险等的管理,但货币基金规模上涨之势并未逆转。
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10月末,货币基金规模突破6.67万亿份,净值突破6.68万亿元,占公募全行业规模的58.91%。此外,货基规模已经连续9个月实现正增长,总规模较年初增加了85%,足见这一年货币基金发展之猛。
货基爆发的背后,通过互联网渠道销售、对接货币市场基金的大众化理财产品——互联网“宝宝”,无疑扮演了重要角色。
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宝”类货币基金在今年以来迅速壮大,这其中不可忽略的是,银行的“觉醒”正在带来更多的“宝宝”,因而成为一股重要力量。
据悉,为了留住客户,银行正在主动出击寻求基金公司开展合作,而基金公司也乐于开发新的增量点,二者一拍即合,双方就余额理财领域展开的合作愈来愈多。
余额宝再三限额,与其它宝类产品的暗中潜行,正是货基新规之下颇具对立而又合乎当前局势的双面写照。
余额宝屡次限额
12月7日,天弘基金发布公告称,自2017年12月8日起,余额宝设定单日(自然日)申购总额为2万元,即对于投资者个人交易账户单日累计超过2万元的申购申请不予受理。不过,现有个人交易账户持有额度10万维持不变。
在此之前,余额宝曾两度调整个人交易账户持有额度。今年5月27日,余额宝的最高额度由100万元调整为25万元;而短短两个月后,余额宝封顶金额又再度下调至10万份,已有存量不受影响。
对于最新一次调整额度,天弘基金如此前般一再强调,余额宝用户的理财大多以小额理财为主,人均投资金额只有几千元,单日2万的申购额度对超过98%的客户都不会造成影响。
然而,余额宝连番限额举措的背后,不可掩饰的是其在监管政策红线面前不得不“自我阉割”的尴尬,这也将成为今年流动性新规对货币基金严格监管的最具代表性的写照。一个更微妙的情况是,在蚂蚁金服“财富号”向平台转化的选择之下,天弘可能将面临数千亿资金被同业竞争对手瓜分的残忍局面。
华南一位公募副总周萍(化名)向记者直言,“天弘要满足监管的要求,就只能忍受自己被分流。因为无论是市场比较关心的风险准备金问题,还是分散资产配置问题,余额宝都很难有效解决。即使天弘强调是出于客户考虑主动调整余额宝额度,但显然是无奈之举。”
余额宝步伐的减缓已有所表现。今年三季末起规模为15,595.95亿元。从季度环比来看,三季度余额宝规模增速为8.9%,相较于二季度规模增速25%、一季度余额宝规模增速41%,季度增速大幅放缓。
不过,亦有业内人士指出,急剧爆发后的休整并非坏事。从2013年6月的横空出世,到成为全球最大的货币基金,余额宝用4年的时间实现了惊为天人的跨越,其爆发同时也是全民理财观念不断普及和深入的结果,作为影响广泛的“全民货基”,余额宝面临强监管无可厚非。
对天弘而言,在“一基独大”受到考验的当下,如何加速完善其它产品线,补齐其它短板,同样是不可忽视的重点。
银行系“宝宝”反扑
余额宝因规模急剧扩张而面临调整的背后,其它宝类产品正伺机跃进。
据融360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74只互联网宝宝对接的56只货币基金的总规模为35930.96亿元,较2017年第二季度末增加了5962.29亿元,环比涨幅为19.90%。
这56只货币基金中,2017年第三季度规模增长的有39只,占69.64%;规模下降的有17只,占30.36%。这意味着,在流动性紧平衡的背景下,大部分互联网“宝类”产品抓住了“现金为王”的宝贵窗口期,实现了规模的再增长。
事实上,今年掀起来的这波余额理财高潮,与余额宝的迅速壮大亦有着密切关系。余额宝带动起来的个人储蓄存款大搬家,使得银行存款流失愈发严重,在此背景下,不少银行选择主动出击与基金公司合作开发“宝”类产品,以求留住客户,银行系“宝宝”成为开拓余额理财市场的一股重要力量。
早在2014年,不少商业银行就已经在余额宝的刺激下,开始推出“宝类”产品,期望复制余额宝的成功。工商银行的“现金宝”、中国银行的“中银活期宝”、交通银行的“快溢通”、民生银行的“如意宝”等,均是在这一时期诞生。但作为初期的尝试,这些“宝”类产品在推广上并没有下太大功夫。
此后,2015年到2016年,监管政策收紧等因素加大了货币基金收益率回落的压力,货基收益率从高峰的“7时代”一度跌破至3%,因此这两年“宝”类产品的发展陷入了较为平静的阶段。
然而,平静之下却是暗流涌动。过去两年各路机构并没有停止开拓余额理财业务疆土的步伐, 在挥别了高收益的黄金时代,大家试图另寻突围之路,不断进行创新和模式升级。也正是这两年的潜伏,才终于迎来2017年的大爆发。
2017年,在通胀走高、经济不确定性较大、货币政策边际收紧的前提下,货币市场利率维持在较高水平,现金类资产的性价比更高,货币基金再次成为市场的焦点。而在经历了之前的摸索后,“宝”类产品的模式也实现了升级,更能适应当下的需求。
华南一位公募互金人士向记者介绍,目前市场上的“宝”类货币基金大致可分为三种模式:初级的1.0模式,只提供T+0快赎服务,购买、取现均需手工操作,如重庆农商行“江渝基金宝”,潍坊银行“潍小宝”;中级的2.0模式,除了提供T+0快赎服务外,同时支持购买的自动化,如南洋商业银行“智慧金”(每天14:30自动扫单申购)、九台农商行“增利宝”;再往上则是终极模式,提供T+0服务、购买的自动化与交易触发,实现ATM、pos消费、转账等全自动,如浙商“增金宝”。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十余家银行实现了终极模式,未来将有更多的“宝”类产品往终极模式升级。
沪上一位公募人士指出,“现在仍有部分银行没有开展余额理财业务,或者余额理财业务应用场景比较少,所以未来空间还是非常大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银行余额理财项目的合作方中,老牌大基金公司是合作主力。其中,业内在该领域布局最多的广州某基金公司目前合作开发余额理财业务的银行数量已经超过30家,光互联网金融业务团队就超过100人。
据该公司相关人士介绍,“我们的出发点在于给合作方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且我们在提供初始垫资方面优势明显。考虑到银行内部授信流程较长,为了便于余额理财项目尽快上线,我们可为银行提供应对快速赎回业务的初始垫资资金,大致在1000万左右。”
三方互利账本
在银行和基金公司积极合作的背后,是一个银行、基金公司、客户三方皆可获益的收益账本。
华南一位公募人士向记者解释称,对银行而言,设计符合客户需求的余额理财产品能够有效服务客户,能够增加客户粘性,留住用户;对基金公司而言,依托银行的庞大用户基数,能够实现规模的迅速扩张;对客户而言,能够享受到方便的金融服务,实现闲置资金的升值,可谓一举三得。
上述人士向记者进行了一番推演,其表示,假设某个余额理财项目保有量为10亿,银行可以获得约100万的尾随佣金收入,以及250万的销售服务费用。而在资本市场明显转暖的情况下,客户还会主动转换权益类基金,假设有20%的余额理财客户可以转换,在余额保有10亿的情况下,2亿资金购买权益类产品实现申购费240万。
如上收益更多而言是具象的,而扩大银行口碑和市场影响力,提升客户粘性和满意度,这些影响同样值得期待。
以2015年3月某基金公司携手一家城商行推出的一款宝类产品为例。据了解,这项业务为该银行带来新增客户数超过130万户,新增金融资产超过200亿,并已累计吸收行外资金3000亿元,仅2016年就贡献中间收入(客户维护费和销售服务费)超4000万元。
可以预期的是,“宝”类合作项目将得到越来越多的中小银行的青睐,成为银行应对行业竞争不可或缺的利器。
当然,除了银行外,基金公司还将眼光投向了券商交易账户等领域,而第三方的宝类产品也势头凶猛,关于余额理财领域的竞争将有更多的演绎。